院系风采
首页  -  院系风采  -  正文
【导学思政】严师出高徒,育人重创新——走进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王超老师团队

来源:      时间:2024-01-04     点击量:

王超,华中科技大学光电信息学院和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双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王超老师带领团队致力于低功耗与智能集成电路设计与研究,目前已发表包括TCAS-I/II、TBioCAS等SCI/EI核心国际期刊、国际会议80余篇,公开/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同时,王超老师聚焦人才培养,指导学生获各类创新大赛国家奖20余项,连续3年斩获华为杯·中国研究生“创芯”大赛国家一等奖和最佳指导教师。

“因材施教,以人为本”

王超老师认为,遇到的每个学生都是可塑之才,作为导师要细致耐心地因材施教,以人为本。他善于挖掘学生的个性特点与优势特长,怀着对每个学生极高的期待,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并严格要求。

在国外工作经历中,王超老师发现华科大学生在公司和团队中的角色大多是脚踏实地、默默奉献的技术将才,鲜有独当一面、统筹全局的帅才。王超老师坚信华科大学子的潜力绝不止于此,他希望自己的学生不仅自身优秀、能做成事,也能带领一批优秀的人才做成更大的事。为此,王超老师乐于向学生提供各种资源与平台,尽其所能为学生创造各种锻炼机会,培养学生的领袖气质。在与学生相处熟悉的过程中,王超老师发现他的研究生赵元声不仅有很强的创新能力,也极具领导力,在科研实践中经常能够与自己“同频共振”。但这个女孩子低调谦逊,从未想过主动展示自己。面对潜力无穷的好苗子,王超老师主动引导和塑造,鼓励她参与学院学生工作、国际学术学生组织活动、以及协助撰写国家项目申报书等。赵元声同学也不负重望,在研一下学期就成功帮课题组申请到一项国家重点芯片项目。谈及此事,赵元声同学说“王超老师总是感谢同学们对实验室的贡献,但实际上,是实验室培养了我们,锻炼了我们,成就了我们!”在王超老师的悉心栽培下,其门下许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科研能力都得到了快速成长。3年来,王超老师已经指导学生以第一作者/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国际期刊7篇、EI国际会议论文18篇……看到学生们逐渐在适合自己的领域如火如荼地创新探索、突破自我,王超老师也谦逊地感慨:“优秀的学生与老师能够彼此成就对方。”


“致力为学生提供国际化交流资源”

多年来对集成电路、芯片设计领域的深耕,以及产学两届的丰富经历,不仅让王超老师成为该领域的专家,也让他积累了丰富的国际化资源。当同学们遇到团队解决不了的科研难题时,他总会第一时间帮忙联系、邀请国内外的行业专家和高校学者。同学们笑称“在王老师团队学习,有一群导师指导。”

2019年,王超老师刚回国,就把目光投向智能机器人芯片领域,但在当时,相关领域的研究几乎是空白的。“万事开头难”,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彼时正值疫情特殊时期,团队无法聚到一起,只能在云端开展技术学习与攻关。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王超老师邀请哈尔滨工业大学专家团队作指导,并与上海大学、苏州大学等进行跨校交叉学科合作与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系列的尝试与突破,王超老师团队填补了多项智能机器人芯片领域的空白。为了给学生们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和广阔的创新平台,王超老师牵头与来自光电学院、物理学院、机械学院的多个具有丰富科研成果与学生创新团队指导经验的科研团队共同发起华中科技大学光电融合芯片双创实践基地,吸引了多个院系的优秀同学参与其中。双创基地建立一年以来,已经指导学生获得包括中国研究生创“芯”大赛创“芯”之星、全国大学生集成电路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在内的,十余项国家级大奖。同时,王超老师积极与国家头部高科技公司开展深度项目合作,让同学们在交叉创新的实战中锻炼科研能力、培育创新思维。学生面临未来发展的困惑时,王超老师也会帮学生仔细分析利弊,并尽己所能帮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近五年来有30多名学生先后前往清华、北大、荷兰代尔伏特理工大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国内外知名学府深造。

undefined

“注重过程的团队管理能快速催人成长”

行业内的工作经历让王超老师总结出一套高效的团队管理方法。自2019年到现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王超老师带领的团队取得了极为丰硕的成果。

“学科交叉、以大带小、过程管理”,这是王超老师进行带领团队的三大“法宝”。王超老师将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打散组成不同的科研小组,每周开展小组交流会,让不同学科的同学在讨论中相互碰撞、激发灵感。王超老师认为,个人或团队只关注狭小的研究领域会对思维产生局限,不同研究方向的交叉协作则能够拓展知识面。王超老师带领的团队在各类创新大赛上能够脱颖而出,就得益于这种交叉融合、团队协作的模式。

“团队凝聚、朋辈引领非常重要”。王超老师不仅自己经常和学生一起进行探讨,还有目的地调整小组的结构,形成高年级带低年级、研究生带本科生、博士生带硕士生的朋辈引领模式,如此一来,当学生面临科研难题时,就能随时请教更有经验的前辈,大大提高了团队的工作效率。

作为团队的掌舵手,王超老师极重视过程管理,也尽量亲力亲为。对毕业年级的学生,他每周都会亲自检查毕业设计进展;对进入课题组和实验室学习的本科同学,他要求学生每周向学长学姐汇报、每两周在组内进行一次技术交流。他也会要求自己每个月和所有的研究生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月度总结和谈话,引导学生做好阶段总结,在每月自评和他评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发现和解决科研上的问题。王超老师这种细致的团队管理方式,不仅让学生们的成长有迹可循,也让其所带领的团队在短短几年内硕果累累。


“尖子生的身心健康也需要被关注”

青年学子正值身心型塑期,面临着成长蜕变的困惑与压力。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是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王超老师认为,每一位同学都应该成为被关注的对象,不仅要关注困难学生,也要关注尖子生的身心健康,“他们表面上看起来乐观自信,但实际上也会有很大的心理压力”。对于自驱力没有那么强的学生,王超老师会适当地推动一下,对于本身很优秀、给自己定太多目标的学生,王超老师则会想办法让他们“跑慢一点”。

让王超老师内心震动的,是一位罹患白血病不幸离世的学生。这位同学极为勤奋刻苦,住院期间王超老师多次关心探望,看到学生去世前和其家人的微信聊天,他才知道这位学生背负了太多的责任和压力。聊到这里,王超老师有些哽咽,他说:“很多优秀的学生不仅自驱力很强,自尊心也很强,不愿麻烦老师和学生,什么事情都自己一个人扛,那些底子较弱、家庭条件较差的学生更是如此,他们的身心一定相当疲惫。”尽管日常的科研工作已经占据了自己大部分时间,但他经常利用午餐和晚餐时间,和学生们一起在韵苑食堂里吃饭交流、在湖溪河绿道散步聊天,了解学生近况,关注学生的身心状况,给同学们答疑解惑。在实验室的日常学习中,他提倡健康的生活作息,并不鼓励学生熬夜加班,还经常倡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每周三课题组都会举办体育锻炼活动,学生们也得以提高身体素质,放松身心。

严师出高徒,育人重创新,王超老师用身体力行诠释了青年导师德学齐下的责任担当,将自己的年华书写在立德树人的岗位上。成人达己,担任导师对王超老师来说是成长,也是历练,是责任,也是担当,让他对自身以及实验室的未来有了更高的目标与追求。王超老师还在努力为国家集成电路领域的发展培育更多人才,他所带领的团队也在艰苦奋斗、致力突破关键“卡脖子”难题。

目前,王超老师作为对接教师正在牵头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推进联合培养项目的合作,争取为学院师生走上国际舞台创造更多机会。“王老师的严格要求会给我们一定的压力,但这也是促使我们奋进的动力。课题组的每一位同学,都能在王老师这里得到极大的成长。”王超老师的博士生许家瑞说道。

联系我们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大学生活动中心A402室   

邮编:430074 联系电话:027-87542128  

传真:027-87542901

Email: hkdxg@hust.edu.cn

Copyright © 2023  华中科技大学学生工作部、人民武装部 ICP证号:鄂ICP备0301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