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简介
黄素芳,主任护师,博士生导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急诊医学科总护士长,39载急危重症护理生涯,坚持带领研究生团队围绕急性心脑血管事件院内急诊急救-风险早期预警-急救通道院前延伸的急救科普-重点人群健康管理等促进人群健康的主线,渐进式创新性开展科学研究,2023年获中华护理学会杰出护理工作者。现任中华护理学会急诊护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武汉市护理学会急诊护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北省护理学会急诊护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护理学杂志》《中华急危重症护理杂志》编委。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多项课题,近5年带领团队发表论文52篇。全国高等教育医药教材建设委员会规划教材《急危重症护理学教材》副主编,湖北省高职高专规划教材《急救护理》主编。于2012年担任护理研究生导师至今,已培养硕士研究生30名,博士研究生1名。
她,将急诊科作为自己的战斗主场,日夜与生命博弈,用专业和热情守护着每一个患者。她,带领团队攻克了多个护理研究领域的疑难杂症,建立了脓毒症早期预警、妊娠合并急腹症风险识别、主动脉夹层筛查关口前移等管理机制,为改善临床护理实践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证依据。她是黄素芳老师,用自己的奋斗激情引领着学生前进,用无微不至的关怀帮助着学生向阳成长。
专业——初心若磐,如影随形
作为一名资深的临床护理专家,黄素芳老师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不断探索创新的护理方法,提高急危重症病患的救治效果。近四十年对急危重症的深耕,让黄素芳老师对专业方向有了更深刻的把握,也为其研究生提供了深厚的临床专业知识支持。
2021年春,学硕研究生郭同学正因护理择业而深感迷茫:“我从来没有上过临床,尽管从理论上知道护理科研问题如何处理,但担心自己实践能力太薄弱了。”当她面对前途踌躇不定时,黄素芳老师看出了她的迟疑与担忧,便向学院为郭同学申请了为期4周的护理见习。在急诊科,郭同学第一次见识到了自己的导师在临床中英姿飒爽的风采——面对抢救,她是雷厉风行的战士;面临病患,她是无微不至的亲人。“这不就是现代的南丁格尔精神吗?这不就是当初自己就读护理专业的初衷吗!”郭同学说。于是,在导师的言传身教之下,郭同学毅然坚定了自己的决心,选择了成为一名应对急危重症的白衣天使,将护理作为自己终生奋斗的职业。目前,黄素芳老师所培养的研究生均已留任于临床一线,为挽救患者生命而日夜奋战。
图1 黄素芳老师工作照
创新——匠心筑梦,探源溯流
黄素芳老师致力于护理发展前沿,期望能将团队成果所获取的有效护理证据运用于临床护理实践。早在2013年,她就关注到了主动脉夹层误诊率高的问题。在那个信息相对匮乏的年代,她早已敏锐察觉到大数据动态联动的重要性,并执着于探索和建立信息化闭环管理机制。这些年来,她一直坚持对主动脉夹层等致死性高危急诊患者实行院前-急诊-院内-院外闭环追踪,同时助力于构建院内一体化电子病例追踪系统。十年磨一剑,黄素芳研究团队通过构建和验证主动脉夹层院前转诊预警模型,使这一致死性疾病误判率从12.52%降至0.45%,充分实现了循证护理-临床护理的转化。2018年,黄素芳老师又基于前期的数据分析结果,率领科室成员及硕士研究生申报并获批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完美实现了临床难题-科研问题的孵化。
此外,黄素芳团队一直以实际行动践行“把科研落在实处,把学问融入现实”的理念。她细致入微地察觉到院内非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动态,于是将目光锁定于其源头——吸痰,这项看似平常的护理操作。传统的预冲方式存在引起吸痰管尖端污染的风险,有必要对操作流程进行改良从而减少吸痰所致的气道感染。黄素芳老师带领研究生通过进行实地调研、参与专利申请及转化、产品临床验证,用科研思维解决临床问题,降低吸痰预冲环节的污染风险。而正是这一系列的临床-研究双向转化成果,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于护理专业的认同感,让她们切实感悟到创新-研究、循证护理的重要性,让她们意识到冰冷的数据背后竟蕴藏着挽救生命的一线生机。黄素芳老师用事实与数据彰显了护理科研的魅力,一时间成为诸多护理学子眼中的科研明星。
图2 研究-临床成果转化
图3 临床-研究成果转化
突破——苦心孤诣,推陈出新
新的思想往往会招来旁人的质疑与否定。曾经致死率极高的主动脉夹层因诊疗技术不断发展,其生存救治率大幅提升,但长时间以来,“谈夹色变”的恐惧仍然占据着众多临床专家的思绪,因此主动脉夹层的康复训练一直是护理研究领域的禁区。黄素芳老师坚定秉承延续性护理的思想,毅然提出在保障患者术后安全的前提下,应及时有效地指导其开展规律的康复计划。她亲自带领冯同学等查阅主动脉夹层和心血管康复相关文献,深入主动脉夹层术后病患人群,共计健康宣教病房450余次,术后随访1600余次,从理论和现实的角度探究该人群运动康复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在此过程中,黄老师团队检索到了大量关于主动脉夹层术后康复必要性的循证依据,欣喜地发现国外已有许多心血管专家对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康复提出了类似建议,并认为主动脉夹层术后康复的研究势在必行。因此,对于主动脉夹层的研究她们在学术上并不孤独!通过与患者的访谈,她们发现目前主动脉夹层患者在生存机会得到显著改善的同时,却面临着生命质量不容乐观的现状,其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对术后康复过程的恐惧和知识匮乏。基于这一重要发现,她们通过循证,陆续发表了主动脉夹层康复训练现状、质性研究、测量工具构建、影响因素调查、干预方案构建等多篇学术论文,为后续开拓和完善该类人群康复训练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据冯同学对这一艰辛探索过程的回忆,她在第一次发表英文论文时,因不熟悉投稿流程、论文反复被拒而陷入困境。这时,黄素芳老师一直强调论文的研究价值,鼓励她不要放弃,最终她才收获了第一篇SCI文章录用通知,这一经历也为她后来再次发表多篇SCI树立了信心。
黄素芳老师在学术科研之路上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为学生树立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创新信念打下了牢固的根基。
图4 主动脉夹层领域系列研究
传承——关心备至,微以致远
在科研工作中,黄素芳是严谨的导师,是不苟的学者;在日常生活中,她是亲切的长辈,是忘年的友人。她时常与学生促膝长谈,从学生课业到学科发展,从家庭支持到事业规划,从校园趣事到家国情怀,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尽可能多的帮助。
2022年夏,博士生王同学因疫情隔离无法奔赴现场收集博士课题资料,一度因为课题进度停滞而懊恼受挫。黄素芳老师察觉到了王同学的焦虑困扰,及时为她排解负面情绪,并积极想方设法寻求数据收集途径。很快,在黄素芳老师的多方联络下,王同学迅速获得了来自全国13所综合医院的响应,在计划时间内收齐了要求的830份样本数据,使得其课题有序进行并进一步增加了其继续攻克博士课题的信心。
黄素芳的充分支持,让学生在面临巨大的科研压力时,也从不感觉自己孤军奋战、研路迷茫。每每遇到科研挫折而自我怀疑时,她们就会想到导师在协助抢救病患之后仍然伏案夜读,在科研上不断突破自我,在教育上不断传承优良传统,在工作上不断为人民健康服务,在社会上不断树立护理形象,在国际上不断展示中国风采……她们不觉深受鼓舞和感染,在追逐恩师足迹中加快了步伐,向光前行,向上攀登。
图5 黄素芳教授研究团队成员
“崇德向善的成长之路,离不开黄素芳老师在生活中对我们的关心和照顾。”无一重话、无一责骂、无一脾气,正是黄素芳老师的包容、体谅与关爱让学生们愈发坚韧、稳重、勇敢。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点滴教诲,铭记于心。她的学生表示,在未来步入工作岗位,也将以黄素芳老师为优秀榜样,在护理事业中发光发热,永远保持初心和热爱,跟随光、追逐光、成为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