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松老师是我校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2012年从湖北广播电视台引进的优秀专业人才,担任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负责人。他不仅具有扎实的新闻学、传播学理论基础,而且有着丰富的电视播音主持实践经验,转型进入高校以后在本科教学上认真钻研,大胆改革,注重教学质量,课堂评分优秀,教学效果受到同事和学生的充分肯定。
“实战经历丰富,理论基础扎实”。彭松老师为大一新生开设的《播音与主持艺术导论》课程通过紧密联系实际,为新入校的学生打开视野,坚定专业信心。他为本科生开设的《即兴口语表达》、《电视播音主持》、《广播电视新闻报道》等三门课程,充分发挥了实践经验丰富的优势,不拘泥于简单的理论讲述,而是注重开发学生的潜力,一切以实战为出发点进行练习。注重课程的反馈,及时回复学生关于课程学习和实际操作中的疑问,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彭松老师根据自己曾经在新闻媒体工作的亲身经历和新媒介环境下对艺术人才的需求,结合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特殊性,参照国内相关专业教学的经验模式,在专业课程开设上兼顾艺术专业的教学特点同时又凸显华中科技大学的独特个性,依托学院广播电视学的优势资源,突出在媒介融合的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个性化,秉持“文工交叉,应用为主”的办学理念进行专业定位,探索广播电视业以及新媒体急需的出镜记者、视听新媒体人才以及新闻评论员的培养机制。
“精确找准定位,大胆迈开步子”,这是彭松老师对学生最基本的要求。现在的学生个性鲜明,但是在面对纷繁变化的社会背景的时候,有点不知所措,表现为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如何能将自身特点与所学专业有机的结合,这是彭松老师在进入高校教学中一直探索和研究的方向。他采取灵活的方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学生深入交流对专业学习、对未来职业规划包括对个人生活的看法。通过课下和学生的沟通交流,让自己更多的了解到现在90后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此外,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也是彭松老师非常注重的方面,如何能适应媒介环境的变化,尤其对于艺术专业的学生,除了注重培养锻炼他们语言表达、写作、拍摄、剪辑等等各工种的能力外,还强调团队的力量,经常鼓励并亲自指导学生们组团参与各类比赛。在活学活用中,也让同学们更深层次的感受到了互助、共勉的同学之情。为了让学生们的个性在专业课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彭松老师结合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特点为学生制定了不同的教学方案。专业课上严格要求,专业课下他通过邮件或者QQ、微信留言,让每个学生及时了解到自己的不足和下一步努力的方向,将学生们的问题和需要改善的地方第一时间传递到他们手上。
“互帮互助共勉,营造和谐家庭”。作为15播主班教师班主任,彭松老师对学生倾注了所有的爱。刚刚入学的95后们对于大学校园生活既陌生又好奇,为了帮助学生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彭松老师在尚未正式开学时,通过QQ、微博、微信和学生们提前建立联系,解答学生们的疑问;后来又通过开主题班会、参加新生文艺晚会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们能够多角度认识华科,尽快融入到华科的校园文化中。军训期间正值中秋节,彭松老师给每一位同学买了月饼,并且附上鼓励和祝福,让学生们第一个离开父母在大学校园度过的中秋节记忆深刻。彭松老师还非常注重班级文化的建设,通过开班会,聚餐等活动让学生有集体归属感,有大家庭般的感受。在与学生们的交流接触中赢得了大家的喜爱,15播主班的学生都亲切的称呼他为“彭爸爸”!大到细致了解每一个人的发展方向并提出建议,小到隔三差五组织班聚联络感情,在大学这个最迷茫无助的时期给予了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在学生的心中,彭老师最大的魅力在于,他能把一个班级管理的像一个大家庭,而班上的每一个同学都能团结彼此,和睦相处。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外云卷云舒。”彭松老师非常喜欢这样的一种人生态度,也一直坚守这样一份原则。始终坚信下一个作品才是最好的!转型来到高校,既是和学生们一起分享经历、感悟,也是在重拾那份温暖而美好的校园记忆。默默地去耕耘、去品味,静静地聆听花开的声音。